查看原文
其他

德州重点培育10个中心镇11个特色小镇,每年财政补贴1.5亿元

德州发布 2022-09-29


4月15日,我市举行“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”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,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,介绍我市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试点的有关情况。



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

开展“双镇百村”建设



为充分发挥中心镇、特色小镇在容纳就业方面的能力,市委印发《关于推进“中心镇”、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建设的意见》,按照县域副中心的功能定位,重点培育10个中心镇,把中心镇打造成发展县域经济的“支点”和新的增长极,2035年镇驻地人口规模达到3-5万人、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人,产业园区营业收入达到百亿级以上,容纳就业1万人以上。


按照“产业特色独具、规模优势突出、行业优势明显”的原则,重点培育11个产业“特而强”、机制“新而活”、功能“聚而合”、形态“精而美”的特色小镇。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要求,重点打造100个中心村。


市财政连续3年,每年拿出1.5亿元专项资金,采取先建后补的形式,给予每个中心镇1000万元、特色小镇500万元支持;县市区每年也拿出专项资金用于“双镇百村”建设,支持中心村不少于50万元。


中心镇建设

一是抓规划,按照定位提升、规划提格、评审提级、建设提档的建设理念,加快规划编制进度,确保4月中旬前完成。


二是抓建设,3年内镇驻地常住人口增长20%以上,中心镇基础设施达到省级及以上重点镇标准,公共服务达到省级及以上优良水平。


三是抓考核,市里将实行月调度、季通报、半年现场评比、年终总评。对综合考核成绩前3名的、按120%的比例拨付以奖代补资金。对后3名的按80%的比例拨付。


特色镇建设

在特色镇建设上,对市里确定重点培育的11个特色小镇,按照国家特色小镇建设标准要求来建设,产业上特而强,功能上聚而合,形态上小而美,机制上新而活,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、宜农则农、宜游则游,找准优势、凸显特色。重点做强做精特色产业集群,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%,培育竞争优势强的领航企业。


中心村建设

在中心村建设上,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建设要求,编制村庄规划,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,把中心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村、经济发展的引领村、服务民生的示范村。



实施村级集体经济“五年倍增”计划

激活农村“沉睡”资源资产


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扩面提质,发展农村新型经济业态,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,实现村集体和农民“双增收”。我们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《全市村级集体经济“五年倍增”计划》,到2022年底,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0%,20万元以上的达到35%,50万元以上的达到15%


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扩面提质

鼓励支持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、生产托管、劳务服务等合作社。

推进村集体资源深度开发利用

深入清查核实村级集体资产,整合未承包到户的坑塘、沟渠等资源,通过竞价发包、量化入股等方式,变闲置资产为有效经营资产。

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

根据区域、历史、资源等条件,吸引投资发展特色产业、休闲观光、农创文旅等新型产业,推行“互联网+”、“直播带货”等新型经济,增加村集体收入。

拓宽村集体经营实体收入渠道

鼓励具备条件的村集体组建经营实体,提供农资供应、农机作业、代购代销等生产经营服务,吸纳农民转移就业并增加集体收益。

推进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提质增效

支持综合实力强的村“强强联合”,放大集体经济规模效益。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打破地域界限发展“飞地经济”,引导村集体经营项目向城市周边、特色小镇、优势农业区、农产品加工区以及各类工业、农业园区集中。


目前,《全市村级集体经济“五年倍增”计划》已印发;禹城市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正稳慎推进;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巩固,农村“四荒”“四旁”等闲置资源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统一交易。全市已交易1万余宗,金额12.08亿元。



创新开展“一村一能人”行动计划


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,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引领作用,每年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审300人以上;每两年评选德州市“乡村之星”100名左右,4年管理期内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贴;每年新增或培育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家以上;全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稳定在2000人以上。

工作措施

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,抽调相关部门专家,组建评审委员会,组织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和乡村之星评选,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。根据《齐鲁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办法》《德州市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》规定,结合我市实际,制定农民职称、乡村之星评选办法。


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,每年扶持资金6000万元以上;制定出台农业社会化服务扶持政策,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比例,对未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大豆间作专用农机,给予50%的财政补助。


加大金融扶持力度,降低贷款利率,减少审批手续,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。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力度,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,市级每年培训2000人以上。


加大公费农科生招生力度,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。完善激励机制,在职称评定、职务晋升等方面,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倾斜,壮大农技推广人员队伍,今年在全市“科技壮苗”专项行动中,农技人员下乡服务3000余人次,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、全省农技推广工作会议等先后在我市召开。


点击上方名片,关注“德州发布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